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认真总结经验 发展社会主义文教事业

    <正> 建国三十年来,我省文教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改造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文教机构,建设了一支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队伍,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教事业。解放初期,全省只有中小学二万九千多所,现已发展到六万三千多所。高等学校原只有二所,现在已发展到四十七所。全省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已达到一千一百八十四万人,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份的九倍多,业余教育、工农教育、函授和电视教育都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学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及其历史经验——纪念斯大林诞生一百周年

    王玉锠 ,胡茂材

    <正> 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斯大林诞生一百周年。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在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在三十年代的关于阶级斗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就其基本方面来说是正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指引全党实行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光辉文献——重温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陆魁宏 ,张桂岳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一九七九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伟大的战略决策,是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扫除实现转变的最大障碍以后适时提出来的。早在建国初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重忆“八月失败”

    杜修经

    <正> 一、一九二八年六月井冈山形势湘赣边境的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连江西的宁冈、遂川、永新、莲花及湖南的酃县,周围五百余里,山势复杂险峻,军事上易守难攻。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同志领导湖南农民秋收暴动后,集合平、浏、醴一带的武装农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 湖南青年图书馆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颜新宇 ,俞蕙安

    <正> 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究竟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和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图书馆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已拥有近千万册藏书,工作人员达八百余人,各省普遍建立了省级图书馆,大城市也都有了相当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4 ]
  • 东山学校随记

    方大铭 ,谢玉根

    <正> 湘乡东山学校,是毛泽东同志早年求过学的地方。最近我们去湘乡,有机会参观了这个富有光荣历史的学校。我们出了县城,渡过涟水,就踏上了一片开阔的田野。约莫走了三里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座园形青砖围墙的门口。上面悬挂着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东山学校”的金字红匾,这是解放后应全校师生的要求而写的。进了围墙,眼下不远就是便河。河面翠萍浮动,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9 ]
  • 试论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兼谈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区别和特点

    熊家利

    <正>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先于西欧一千年左右开始,后于西欧三百年左右结束。中国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二倍于西欧。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确实“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①。而西欧中世纪时著名的农民战争不过几次,且规模较小。如果那种“农民战争是中外封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论成立,那末,中国封建社会“唯一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2 ]
  • 铁锁链变成金锁链 奴隶们者还是奴隶——也谈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

    申有之

    <正> 去冬今春以来,我国的学术理论界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是否存在绝对贫困化的问题,开展了一场讨论。但是,总览一些座谈发言和讨论文章,观点很不一致。主要分歧在哪里,关键何在?经过研究和分析,我认为有四个问题亟需解决。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以求教于不同意见的同志。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略论“士”的历史社会地位的变化

    雷敢

    <正> 知识分子在我国古代叫作“士”。“士”,甲骨文作“丄”,“—象地,丄象插苗地中之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三《释士》)。在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奴隶制社会,文字创造形成之际,士,指种植的劳动,是动词。后来演变成名词,指从事种植的男劳动者。《说文》云:“士,事也。”《释名·释言》云:“事,倳也,倳,立也。”谓以物插地为事。原来种植是人类社会生产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 ]
  • “地”和“1y”

    曹振怡

    <正> 在汉语里,形容词修饰动词,一般都在形容词后加结构助词“地”.作词性分析时,“形容词+地”当作两个词看,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助词。有些学习英语的同志,却往往把“形容词+地”看成一个付词,如“安静地学”,就把“安静地”当作一个付词看。如果弄清了“地”和“ly”的关系,就有助于避免这种错误分析.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当前家庭教育问题

    花定英 ,王隐雄

    <正> 一如何运用教育工作的规律,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忠诚的保卫者,这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和切实做好的工作。我们的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年轻一代的培养教育,设立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来造就新的一代。但是,即使在这样条件下,青少年儿童大部分时间仍然在家里度过,家庭时时刻刻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王驰

    <正>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这不仅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很好的学习和领会。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也谈工具论与反映论

    汤龙发

    <正> 《戏剧艺术》1979年第1期发表了陈恭敏同志题为《工具论还是反映论》一文,指责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是不受生活制约的违反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论断。《上海文学》在《为文艺正名》一文中也说:“工具说”要求文艺创作首先从思想政治路线出发,势必导致“主题先行”,这样就撇开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把文艺与阶级的欲望、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是“全部”还是“一部”?

    吴容甫

    <正> 讨论问题,应该抓住对方的主要论点。《为文艺正名》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呢?任何一个提法都只能适用于一定的对象、一定的范围;在特定的对象和和特定的范围内,某种提法具有真理性,超出了特定的对象和范围,真理就会变为谬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个提法,如果仅仅限制在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 ]
  •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质疑

    少功

    <正> 持“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的同志最喜欢强调意识的阶级性,似乎这是立命之本,其实搞错了,双方分歧基本上不在这里。阶级社会中人的意识都带有阶级性,这一点不必赘述,但可以质疑的是:这种阶级性是否只表现为阶级的差异性?是不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共同性?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阶级有不同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共同利益,有共同点。因此它们之间并非只有对立的、斗争的关系,在一定条件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周恩来同志早年东渡日本的目的——同蒋静同志共学习

    丁乐飞

    本刊今年第1期刊登了蒋静同志的《一线阳光穿云出——学习周恩来同志的诗歌》后,安徽大学丁乐飞同志寄来了《关于周恩来同志五四前后诗歌创作研究的几个问题——同蒋静同志共学习》。肯定了蒋文“以鲜明的观点提出了周恩来同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和革命史上的重要的地位.许多见解是值得称赞与学习的。”同时对蒋交提出了几处有待商榷的地方.特别是对周恩来同志东渡日本的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蒋静同志认为丁乐飞同志的文章“作了一些好的分析,很有启发。”周恩来同志东渡日本的目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意义重大的问题。现将丁乐飞同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刊载如下.供研究.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郭沫若评传(连载四)

    卜庆华

    <正> 第七章在抗日斗争的洪波中(一)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我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召唤和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激荡下,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祖国,在当时党中央驻国统区代表、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试论恩格斯的悲剧论断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袁兴华

    <正> 当前,在讨论悲剧问题的文章中,人们对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这一著名论断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泛指一切革命悲剧,有的则认为它有特定的内容;有的说它对今天的悲剧仍然适用,有的则说不能用它来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评韩少功的《月兰》

    蒋静

    <正> 我院中文系七七届学生韩少功同志的短篇小说《月兰》发表于《人民文学》1979年4月号。它记叙一个农村青年妇女月兰,因放鸡下了队里的草籽田,而受到执行“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工作队的种种打击愤而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四人帮”打着社会主义的招牌,压迫农民,破坏农业生产的滔天罪行。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 ]
  • 论“合成谓语”

    邓福南

    <正> 近年来,语法学界对“合成谓语”,议论纷纭。这确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有必要对“合成谓语”产生的缘由,它在语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本文准备谈三点。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初一写作训练试探

    邓日

    <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反映出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作文教学,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年来,我们对初中七八届学生,紧紧抓住作文教学这个“关键”,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推动了整个语文教学改革,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的做法是: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无与伦比的简·奥斯汀

    T.A.Jackson ,倪培龄

    <正> 长篇小说中的古典派典型,原是亨利·菲尔丁所创始的,但对于没有尝试过这种写作手法的人来说,要想坚持这个传统,谈何容易。避免一切过分与夸张,这准则也只是具有最完美写作技巧的艺术大师,并且通过毕生努力,才能获得的一种才能。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略论智育

    卢曲元

    <正>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它同德育和体育的关系如何?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发,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拨乱反正,肃清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批判“智育第一”的流毒,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智育?一般说来,智育是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知识才能和智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为文艺正名》异议两则

    邓超高

    文学艺术是不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当前文艺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弄清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活跃学术空气,我院中文系于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召开了上述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在讨论中,大家对文艺是不是阶级斗争工具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刊登以下五篇文章,供同志们分析、研究。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 从绝对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关于《为文艺正名》及其他

    汪名凡

    <正> 《上海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发表了该刊评论员文章,题为《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由于这篇文章对于长期以来为大家深信不疑,认为理所当然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见,因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认为,该刊评论员解放思想,不甘于人云亦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志气和勇气以及文章尖锐的现实战斗性,应该予以肯定。

    1979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