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研究

    陈升平;文华;

    <正>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中,马克思只有计划经济的的设想,而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彻底否定态度。这是一种严重的理论误解。从《资本论》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始终结合对商品货币的分析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就研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论,马克思的研究仍然局限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界域。他所批判的并非市场经济本身,而是寄生于市场经济之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他所否定的也并不是市场经济的活动,而是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合理所致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无序化。因此,研究并领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有关商品货币运动的基本原理,并据以指导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993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 加快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易培强;

    <正> 在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增长率12%的高速度增长。综观1993年经济走势,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还将相当强劲。那么,如何保证高速前进的经济列车处于良性运行状态,促使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加速发展与稳定协调的关系发展与稳定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相互联系的状态,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国民经济的运动也是如此。经济的发展,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在动态中具有一定的质的稳定性,保持着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同时,它又总是处于绝对的发展变化之中。发展是绝对的,而协调和平衡则是相对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在认识与处

    1993年03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论效益审计的问题与对策

    曾崇荣;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现代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进入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亦即效益审计阶段。而我国开展效益审计,还只是近两年出现的事情,且由于受到经济体制改革速度等方面原因的制约,已开展的效益审计还停留在小范围的效益延伸审计阶段。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新一轮改革高潮的到来,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滞后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如此,本文拟就效益审计的问题与对策,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1993年03期 10-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产权刍议

    唐未兵;

    <正>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作为中心环节。笔者认为,要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这是保障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需要解决什么是产权,产权与所有制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等问题。一、什么是产权从理论渊源看,最早对产权问题展开研究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因此,首先简要考察现代西方经济理论

    1993年03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商品流通网络布局原则的探讨

    陈福义;

    <正> 商品流通网络是在发达的商品流通条件下,流通客体在流通主体的驱动下,借助于各种不同的载体,按照一定的路线所完成的纵横交织的运动系统,即以商业网点、流通渠道和交通运输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状流通运动的总和。从空间角度看,商品流通网络是一个特定的点、线、面所组成的网络结构系统。网络结构中的“点”,就是众多的流通主体以及由它们集合而成的各级商业中心。网络结构中的“线”,就是流通客体的运动路线。网络中的“面”,就是各类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聚辐范围。由于商业地理环境、商品产销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原有基础等因素的地域差异,各种流通客体的自然流向、流量和流通范围各具特色,各类流通主体的空间区位、等级排列、聚辐范围、市场地域结构与空间集聚关系,都必须按一定的

    1993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简论《企业破产法》实施的经济环境

    许奕;

    <正> 《企业破产法》的制定是基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需求,是对市场竞争规律与优胜劣汰规律的基本法律反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于1986年公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它是一部诞生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代的法律,它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色。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企业的沉浮与衰荣取决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效。当一个企业已经面临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境况时,企业的景况本身也就决定了企业消亡的必然性。破产法正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剥夺已经丧失存在意义的亏损企业的主体资格,使之淘汰出经济主体的范围,同时,又从另一个角度肯定经营成效转好的企业的存在意义。它体现出商品经济社会中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这是法律本身所应

    1993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我国企业走向市场的主要思想障碍浅析

    聂贤彬;

    <正> 我国企业走向市场是彻底摆脱旧的体制模式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政化的体制和僵化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企业目前完全走向市场还非易事。仅从思想观念来看,笔者认为,封建意识、教条主义、极“左”思潮是障碍我国企业走向市场的最主要的精神因素。 (一).封建意识是我国企业走向市场的巨大的思想包袱。我国曾经有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虽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却未能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反封斗争,但是,每次斗争都因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先天软弱性

    1993年03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试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梁仁;

    <正> 建立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各行各业概莫能外。本文试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谈一孔之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工作。它的繁荣和发展,关键在于激励广大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使他们自觉地从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说明。对此,我们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对研究者的激励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已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设立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青年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广大研究者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对有突出贡献的社会

    1993年03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改革开放中激发职工积极性之浅见

    李英德;

    <正> 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处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面前,怎样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加速发展生产力,以质量来实现企业或职工的生命价值,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改革开放中激发职工积极性,强化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谈谈粗浅看法。一、生产积极性是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企业的职工是社会的一分子,有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就是这种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其基础是劳动者对事业的一种责任感和通过劳动取得一定的物质需求。当参加生产的职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对自身及社会有利,并有实现其愿望的可能时,就

    1993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发生剧变的根本原因

    高放;

    <正> 中国早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了。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路线,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以来,中国与整个世界更是紧密地联成一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因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公职人员迫切需要广泛而深刻地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当今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顺应世界潮流,博采世界精华,改善国际环境,调整国际关系,发挥我国优势,促进我国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正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湖南师范大学熊家学、陈升平同志在独立讲授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写成一本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阅读了全书纲目、绪论和大部分章节后,感到

    1993年03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 《矛盾论》是怎样研究矛盾的?

    赵又春;

    <正>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范畴,又正是对这个范畴的理解,人们的分歧最多最大,并且最为混乱。我今天来写这个题目,是想贡献这样一个意见:关于矛盾概念,还是毛泽东的《矛盾论》讲得最好,只是我们以前囿于它的个别论点而未能把握它研究矛盾问题的总体思想,所以对它的解说不全面,不深刻,甚至错误。本文就是对《矛盾论》研究矛盾问题的总体思想试加探讨,作为毛泽东诞生100周年的纪念。一、从宇宙观的高度认识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按说,一部系统论述矛盾问题的专著,是应该首先讨论矛盾的含义和它是否具有普遍性的。但《矛盾论》并不给矛盾概念下定义,也不先讲矛盾的普遍性,而是把这个问题放在讲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

    1993年03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论两种地理环境作用观的差异

    刘湘溶;

    <正> 地理环境是哲学用来表示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现实作用的各种自然条件之总和的概念。关于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与讨论,并于17世纪形成了理论上两派根本对立的观点。一派以孟德斯鸠为代表,他从特定的地理环境只能产生特定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得出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结论。另一派以伏尔泰为代表,他从同一种地理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一前提出发,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无关。二者各执一端,展开了长期的论争,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才为正确解决它提供了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是孟德斯鸠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他学说中的合理成份,他的失误在于歪曲与夸大了这一影响。其实,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作用,而在于如何去理解与估评这种作用。

    1993年03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近代西方利他主义试探

    刘伏海;

    <正> 利他主义是西方近代伦理思想史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一种道德理论。过去我们很重视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批判,但却忽视了对利他主义的研究。然而,不揭示利他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和作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规律。简单地宣布它是保守的伪善理论,也不利于我们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利他主义区别开来。本文以近代英国利他主义为典型,来探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本内容。1 虽然历史上任何道德理论都包含着利他性的内容。然而利他主义作为一种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特定的道德理论,却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英国。

    1993年03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毛泽东与民族自强精神

    陈金龙;

    <正>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己”“恃己”的自立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民族的自强精神,表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中华民族提倡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这种人生态度在儒家、墨家有突出的反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勇于进取、奋发向上,而

    1993年03期 49-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略论家庭道德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张怀承;

    <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宗法血缘家庭的基础之上,家国同构。家庭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道德关系,家庭道德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家庭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的生活和运转。传统文化带着明显的家庭传统的特征,有人甚至称之为家族文化。本文即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揭示家庭道德传统对它的深刻影响一、传统主义所谓传统,指由历史积淀、沿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道德风俗、价值观念、行为心态等诸要素构成的稳定的有机系统。它是由特定的人类群体所创造、沿传、信奉和遵循的稳定的文化模式。传统主义就是信奉和顺从传统,以固有的文化传

    1993年03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理性地认识人的需要

    吴家蓉;

    <正> 以人的行为和人们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科学早已风靡西方世界。70年代末,行为科学传入我国后,不少科学家和企业家不畏艰难,排除干扰,勇于实践,使行为科学在我国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应用成果。行为科学的基石,则是需要理论。所谓需要,指的是个体在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行为科学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激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目标达到以后,需要便得到满足。此时又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当然作为社会人,其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性需要,也有社会性需要;既有先天性需要,也有后天习得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按其重要性和产生顺序排列出了人的需要

    1993年03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形态

    兰奇光;

    <正> 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多年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直未能取得共识。本文就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由于马克思在这里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之一,并且将它置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前。于是,不少同志就理所当然地把它认作是原始社会经济形态。《世界上古史纲》编

    1993年03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西海”——“地中海”说质疑

    孙家煌;

    <正> 隋代裴矩著有《西域图记》三卷。但原著已佚,只存其自序于《隋书·裴矩传》。我们能在其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从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蒜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磐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这里记述当时从敦煌至西域的三条商路。他的记述有些路段详明,有些路段则让后人费猜,引起诸多争论。许多大学者就此发表过意见,有的还作了详细的考证。莫任南先生作《裴矩所记丝路考略》一文刊于《西北史地》一九八八年第三期,提出裴矩所记“西海”是指“地中海”。笔者在阅读史籍中,贝到一些材料,对莫先生的说法产生怀疑,现特提出与莫先生商榷。

    1993年03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 ]
  • 论帖木儿与中亚复兴

    胡幸福;

    <正> 14世纪末15世纪初,伊斯兰文明终于挣脱蒙古贵族一百多年统治的桎梏,在与草原文明融合的新基础上刻划出了中亚历史上光彩熠熠的一笔。史称“中亚复兴”。对它出现的原因,国内外史学界都少有专论,本文拟对此作点粗浅的探索。一、中亚复兴的历史需要为自己造就了帖木儿 14世纪末,中亚出现了一个可与成吉思汗媲美的人物——帖木儿。在他的统治之下,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将中亚引入了一个复兴的历史阶段。他的出现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帖木儿的家族属于巴鲁刺思部,跟着成吉思汗来到伊朗。但到帖木儿父亲时,虽还拥有异密的称号,但已与这个部落“没有紧密的亲戚关系”。家道也中衰,

    1993年03期 67-6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及其成因

    何玉屏;

    <正> 马其顿亚历山大生于公元前356年。他从公元前334年开始东侵,9年时间建立了东抵印度、北达西徐亚、南极埃及、波斯湾的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统治给后世以深远影响,带来“希腊外部的极盛时期”。有人认为“以后整个历史的过程,后代的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生活,若不研究亚历山大的一生事业,则可能不易了解。”亚历山大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对亚历山大远征的背景和战争的性质多有所论,至于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则谈论的不多。偶有涉及,也是语焉不详。本文就亚历山大东方政策的内容及其成因作些探讨。

    1993年03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论西汉后期流民问题的社会原因

    冷鹏飞;

    <正> 西汉后期,农民破产流亡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绝大多数论著认为:导致当时严重流民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略述己见。众所周知,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是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相联系,决不是封建统治集团任何修补弥缝之策所能解决的。随着地主兼并势力的不断发展,西汉后期的流民同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土地兼并是否引起农民流亡,产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呢?我们认为不是!虽然土地兼并必然侵吞自耕农民的土地,但地主兼并来的土地仍然需要农民耕种,才能取得剥削收入,决不是把农民统统从土地上赶走,让土地闲置荒废。如豪强地主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就靠他兼并来的田地剥削农民起家。又官僚地主张禹“多买田至四百顷,

    1993年03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 ]
  • 试论西汉崇奢尚巫风俗的形式

    陈国光;

    <正> 西汉在我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期,而崇奢尚巫更是异于往古的新气象。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其形成是多因的,其发展是多层次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政治背景,旧代遗俗无一不对其影响和规定。兹篇所论,正是通过这些因素来讨论西汉崇奢尚巫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一、汉人崇奢风气的形成西汉一代,封建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冲击,给社会带来一股新的气息,以致崇尚高消费成为当时时尚。一些财富占有者在服饰、嫁娶、园圃、墓葬方面反映尤为明显。“汉家即位之初,便营陵墓,近者十余岁,远者五十岁方始成就。文帝治霸陵。宣帝治杜陵,皆汉代节俭之君,然其费用亦占赋贡三分之一。而武

    1993年03期 77-7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 ]
  • 中西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军阀史之比较

    麦科德;周秋光;

    <正> 本文有三个目的:第一,从宏观的角度简介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军阀史研究的大致情况;第二,用西方学者的眼光,谈谈中国学者在此一研究领域与西方学者有何不同;第三,具体围绕军阀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问题,比较一下中西学者在此问题上各自的看法与差异。希望通过介绍和比较,有助于中西双方的学者将中国近代军阀史的研究更加推向深入。 (一) 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军阀史的研究起自本世纪60年代,当时出版了两本书:一是詹姆斯·谢里登著的《中国军阀:冯玉祥的生涯》(1966年版);一是唐纳德·吉林著的《山西军阀阎锡山,1911—1949)(1967年版)。因为有这两本书的出版,才激发了西方

    1993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 ]
  • 陈炯明并未举兵叛变、围攻总统府

    陶季邑;

    <正> 1922年6月16日,驻广州的陈炯明所属部队在粤军总指挥叶举、粤军司令杨坤如、粤军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等率领下突然围攻孙中山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住所粤秀楼。孙中山事先得到密报,前往永丰舰避难。关于这一事件,海内外从来一致认为是陈炯明主谋的。也即,“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首先看此说的理由: 一,事变前陈炯明与孙中山因政治主张不同已产生矛盾,而这次叛变的军队又是陈家军。一些人因此而断定事变的主谋者是陈炯明,连孙中山也不例外。6月15日也即事变前夕,孙中山还不相信陈炯明会叛乱,但当陈家军炮击总统府后,便在永丰舰上对记者说:“余信上星期五晨之轰击,乃出于陈炯明命令。”自此,陈炯明是主谋这一说法便广泛流传。

    1993年03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重评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得失

    陈先初;

    <正> 如何评价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得与失?近年来,史学界努力冲破禁区,力图从积极方面加以总结。如肯定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前线广大将士对日寇进行了英勇抵抗,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敌后游击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等等。但是,当论及正面战场的得失时,却仍然坚持这样一条公式:“丧师失她的大溃退”。对此,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求教于方家。笔者认为,“大溃退”的结论,只是一种抽象的、表面的描述,它缺少对正面战场过程的具体分析,缺少对战局的积极意义作充分的评估。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一场全面较量。由于敌强我

    1993年03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试论古希腊艺术高峰的生成

    王战;

    <正> 对于古希腊艺术,英国文化史家韦尔斯曾感叹说:“古希腊艺术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异常突出的,仿佛它是无中生有地跳出来的,仿佛在它之前一切都是笨拙的,在它之后一切都是俗化了的衰落的。”其实,古希腊艺术高峰如同欧洲艺术史上其它的几次艺术高峰一样,都有一个酝酿、产生、发展、衰落、融合、泛化的过程。翻开人类自身的文化与文明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艺术高峰的形成都有着自己所拥有的特点,这种特点尤其是指的艺术系统自身的特点。本文并不否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的形成是希腊艺术高峰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必然原因这一史实。然而我们的分析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结论。希腊艺术高峰之所以能形成,还在于艺术系统的开放和本民族风格的形成。具体地说。艺术系统的开放是指古希腊艺术

    1993年03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思维的自组织性与计算机模拟

    刘学兰;

    <正> 计算机模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些学者预测: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将产生“同人的思维已经运用到的范围一样广泛”的能力,人类将凭借计算机了解人类本身。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出发,来探讨一下计算机为什么不能完全有效地模拟人类思维。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是指心理学家首先用计算机构造一个问题解决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然后把实际问题交给计算机去处理,最后,人们把理论的预期与计算机的结果相比较,如果一致,就说明这种计算机程序在机能上与人的内部思维过程有相似之处。西蒙指出:“计算机程序可以严格、确切地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可以数量化地预计人的行为表现。”用计算机程序模拟思维时,根据的是人解决问题时的客

    1993年03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本世纪西方课程理论发展探微

    吴国珍;

    <正> 课程内容现代化与课程活动科学化,是本世纪西方课程理论关注的两大焦点。本文试图从课程内容现代化与课程活动科学化这两大角度去把握西方派别林立、体系繁多的课程理论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和趋势。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探索古往今来,把课程当作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科目或教材,一直是课程理论领域占优势的观念。“教什么”的问题始终是课程领域关注的焦点。本世纪以来,课程领域的内容取向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突出了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复杂性。课程内容现代化,是指课程内容要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要适合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素质,包括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态

    1993年03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 ]
  • 加强学位课程规范化建设 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蔡镇楚;

    <正> 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是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项基础工程。时代在前进,知识在增长,新的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因此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加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规范化建设。鉴于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唐宋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单一化且日趋老化的实际情况,我和我的同事们结合教学和科研,努力加强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为唐宋文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建立了一个崭新的而又完整的学位课程体系,促进了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

    1993年03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论炎帝陵传说圈及其原始文化意义

    巫瑞书;

    <正> 在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中,由于历史原因,黄帝轩辕氏名声煊赫,论述良多;而炎帝神农氏则相形逊色,歧说不少。最近,韩致中同志撰文提出,运用模糊说和传说圈理论,对于炎帝神农的研究可跨进一步。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好的的尝试,颇有启迪。不过,该文在具体阐述炎帝神农两个传说圈(“以历山为核心”及“以宝鸡为核心”)时,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与现今流存的炎帝神农传说圈并不完全符合。为此,特撰文进行讨论。众所周知,民间传说以其与特定的历史和地域发生关联,特别是借助于具体的、特殊的“纪念物”(或称“可信物”)而使人们觉得真实可信。这是传说不同于神话、民间故事的内在质素所在。

    1993年03期 105-10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 ]
  • 重新审视《长生殿》的爱情悲剧

    段江丽;

    <正> 长期以来,对《长生殿》的研究,多停留在社会学、政治学和一般美学的层面。其实《长生殿》真正触性动情的是明皇贵妃的爱情悲剧。他们身处封建权力金字塔的顶点,却不能掌握自己爱情和生命之舵的流向。本文准备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主题三个方面重新审视李杨爱情悲剧。1 关于悲剧人物,西方悲剧理论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强调高贵的地位和性格的缺陷。唐明皇、杨贵妃则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思想性格都巧合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人物提出的标准,他们既有高贵的地位又有由高贵地位带来的先天的性格缺陷。在文化的本位追求中,帝王应勤政爱民,治国平天下,后妃应母仪天下不淫其色。至于男女之情夫妇

    1993年03期 109-1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与实践

    秦旭卿;谭南冬;

    <正> 钱钟书的理论巨著《谈艺录》、《管锥编》、《旧文四篇》等,虽然不是修辞专著,但是处处显露“修辞机趣”。有丰富的修辞理论宝藏;他的小说《围城》、《人·兽·鬼》是修辞实践的典范。本文试图对钱先生的修辞理论和实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比喻的刷新在比喻理论方面钱先生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对比喻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新的观点。首先,钱先生提出比喻理论的总纲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他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1993年03期 113-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书法历史与美学的全新建构

    唐辉;杨颂;

    <正> 书法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的独特贡献。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尹默认为,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美国现代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说:“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实际上也是所有真正艺术的原则。”一个令人叹息的历史事实是:虽然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华夏文明历史步武相继,然而历代以来,世人重书法实践而轻书法理论、重书法墨迹而轻书法历史、重感悟品藻而轻逻辑思辨等,似乎已成恪守不移的惯例。其流风所及,字匠书迹重出累现,缺少的是书法历史与美学的深厚根柢——书卷气。临湘朱仁失先生有鉴于此,积五载搜罗剔抉复五载覃思结撰之功而成四十余万言《中国古代书法史》交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行世,实在是嘉惠书林有功学术的大好事。

    1993年03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从鸠摩罗什的佛经重译本与原译本的对比看系词“是”的发展

    胡湘荣;

    <正> 一般认为,佛经译文是比较近口语的。东吴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是汉末到东晋末几个不同阶段的著名佛经翻译大师,他们的译作自然会显露出汉语发展的一些信息。尤其是鸠摩罗什,以他信、达、雅的“新译”在中国佛经翻泽史上树起了一痤宏大的里程碑,而他的《维摩诘经》、《法华经》等著名经典又恰恰是在支谦、竺法护原译本的基础上重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定:“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系词在判断句中起经常作用,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断句,仍是中古时期的事。”按照《汉语史稿》的分期,支谦、竺法护的译经活动处在上古期到中古期的过渡

    1993年03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 ]
  • 说“行”

    贺凯林;

    <正> “行”字的意义很多,本文所说的“行”的基本义是“能干”和“可以”。这两个意义的“行”的词性如何,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目前说法不一,且未见明确的论述。本文试图从语法和语义特征的区别上论证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动词,文中分别称之为A行和V行。本文还将A行V行跟词性相同的。可以”作些比较。一 A行的基本义表示能干。 A行能够受“很、挺、更、太”等程度副词修饰。①这帮年轻人挺行的。②你比他们更行。

    1993年03期 122-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 ]
  • 也谈通俗音乐

    唐涤非;

    <正> 在大多数年龄层次稍高的歌曲爱好者的心目中,通俗音乐是没有地位的。为什么他们对通俗音乐会产生一种嫌恶感呢?这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经验和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独尊”状态之中,竭力排挤那些形式“怪异”、内容“反叛”的艺术创作。而相当一部分通俗音乐正是因此而遭到排斥。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作品,不但夹杂着非理性的情绪,而且在演唱形式上也是脸红脖子粗地歇斯底里。甚至有些作品完全是追求一种嘈杂的音响效果。如果用传统的审美经验来判别衡量这类歌曲,它们都无疑地将会被否定。这大概就是对音乐艺术有着惯性认识的中老年朋友不欣赏通俗音乐的主要原因吧。然而,通俗音乐在年青朋友中间却完全是另一种

    1993年03期 12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深化高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之管见

    黄晓莉;

    <正> 高校劳动人事制度是我国整个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办好社会主义新型大学,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深化高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深化高校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有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改革中求完善。本文提出深化高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初步设想,以求教于方家。一.深化高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必须有科学的领导决策要搞好一个学校的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必须有一个结构合理、勇于进取、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只有在这样一个经过优化组合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增加领导班子的自身活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1993年03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