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农村社会保障

  • 建立农村住房社会保障的对策思考——基于长沙市农村四县市(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住房的实证研究

    周秋光;王猛;

    当前我国仍有大量农村弱势群体住房没有得到相应保障,其居住条件依然恶劣,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应积极借鉴国外以及国内相关省市农村住房保障措施的实践经验,根据农村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人员对住房保障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住房保障项目,逐步实现农村住房社会保障由选择性到普惠性的转变,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

    2010年03期 v.39;No.197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 ]
  •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文化诠释

    王翠绒;邹会聪;

    通过社会伦理学视角分析传统尊老伦理文化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内在逻辑机制,剖析了目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文化根源。研究认为,大力弘扬尊老伦理精神,促进传统孝道文化结构功能的协调一致,从而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重新焕发活力,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治本之策。

    2010年03期 v.39;No.197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5 ]
  • 论我国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实施路径

    孙建娥;

    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农民医疗保障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缴费制与非缴费制两大实践模式。我国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也走过了艰辛曲折的探索之路。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确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目标与具体实施路径。

    2010年03期 v.39;No.197 15-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7 ]

生态文明

  • 略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

    周晚田;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正确的思维,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生态化的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构建生态文明的实践。加强生态化思维的培育,既是建设两型社会、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关键。研究主要就生态思维的培育举措及其途径、方式进行论述,以期促进思维方式生态化的推进。

    2010年03期 v.39;No.19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 ]
  •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论

    张斌;

    生态文明时代,具有环境意识应当成为一个高度文明人具有的重要属性。而环境教育是获得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环境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偏于强调"关于环境的教育",因此,环境教育在新形势下必须发生重大转向,生态文明价值引导下的环境教育应当具有真善美相结合的理念。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将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2010年03期 v.39;No.19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 ]
  • “科技理性”的合理性限度与“生态理性”的价值转向

    牛庆燕;

    工业现代化以来,科技理性由抽象思辨的理性逐渐嬗变为具体实证的理性,荡涤了自由、解放和人文价值理念的科技理性暴露了自身发展的合理性限度。在"生态"理念的引导下,应当寻求"生态理性"的道德合法性并积极建构"科技理性—生态理性"辩证融合的生态体系,使"科技理性"成为"生态理性",不仅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理论旨归,同时也是重要的学术使命。

    2010年03期 v.39;No.19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2 ]

哲学

  • 论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

    谭容培;牟方磊;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0年03期 v.39;No.19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 ]
  • 对我国当前道德生活的反思

    鲁芳;

    道德生活是由道德环境、道德主体、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优良的道德生活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良善的道德氛围有待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习惯大量滋生,这使我们构建优良道德生活的实践困难重重。

    2010年03期 v.39;No.19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 ]
  • 委拉斯凯茨的“镜中之镜”——论傧相(《Las Meninas》)

    黄家瑾;

    《傧相》是委拉斯凯茨的杰作,但似乎拒绝解释,有鉴于此,解释纷至沓来,既有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更有哲学家侧身其中,比如福科和塞尔。也许放弃解释,或者把图像看作"行为"或"图像游戏"方可靠近难以索解的《傧相》。

    2010年03期 v.39;No.19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闻真实性的哲学解读与伦理审视

    胡勤;郑根成;

    在新闻报道中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业的最基本要求。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严格执守了这一原则,部分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新闻失实"与"有闻必录"的两种极端取向。从伦理的角度看,新闻报道在执守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凸显新闻事件对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意义,以帮助社会公众履行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职责。

    2010年03期 v.39;No.197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 ]

政治·法律

  • 和谐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柳礼泉;丁蕾;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容、特点及功能等,决定了和谐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善于把和谐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10年03期 v.39;No.19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5 ]
  • 文化认同:欧洲一体化的隐性动力

    史晓东;

    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蕴含着复杂的认同因素。除去经济认同和地域认同以外,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的隐性动力。在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了以西方性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意识,产生了古典主义、普世主义、个人主义等诸多政治文化类型。当前,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超越了地理政治学和政治人类学的隐喻,迈向了制度保证的文化认同构建,成为了一种完整的发展动力。

    2010年03期 v.39;No.19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 ]
  • 网络社会信息嬗变对政治参与动员的影响

    朱海龙;

    转型期中国正在面临着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期普遍面临的亨廷顿式的"参与危机"的困境。而网络社会中的信息及其传播形态的嬗变促进了政治参与动员的发生和发展,网络社会正在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开放式交往与活动的平台。

    2010年03期 v.39;No.197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7 ]
  • 我国农村公共支出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周仲秋;龙岳辉;

    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GDP是影响中国农村公共支出的重要因素,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随GDP水平上升而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除GDP外,另有若干因素显示了对中国农村公共支出的影响,其中政府治理水平和前期农村公共支出情况对农村公共支出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且贡献度较大;城乡储蓄存款、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公共支出的影响为负;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城市化对农村公共支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010年03期 v.39;No.197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 ]
  • “最严重的犯罪”与死刑的严格限制——兼及“死刑和解”的误区矫正

    蒋娜;

    "最严重的犯罪",引发了国际社会关于死刑适用标准的多重解读,该国际标准的从严解释有助于严格限制死刑和充分保障生命权。但死刑的严格限制,并非等于死刑判决或执行的数量减少,而实为基于从严标准的"少杀、慎杀"。因此,我国亟待矫正误区、对死刑案件不得和解,而应依法通过"曲线救国"方式,严格限制死刑,保障法律正义。

    2010年03期 v.39;No.19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2 ]
  • 论法律合宪性解释原则

    杜芳;

    为了恪守消极的美德、维护法律的安定性、降低法治成本,世界各国与地区的违宪审查机关无不将法律合宪性解释原则奉为圭臬,并逐渐开辟出适用此一宪法原则的三条路径:体系解释、限缩解释、法律的再造。法律合宪性解释原则的讨论,对中国宪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010年03期 v.39;No.197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 ]
  •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挑战与建构——以杭州飙车命案为例

    雷鑫;

    刑事和解为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新途径。刑事和解基于恢复性正义,通过和解性程序达到恢复性结果。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面临适用范围、正当程序、内涵的澄清等方面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建构中的刑事和解制度,应严格限定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程序,厘清刑事和解制度的内涵。

    2010年03期 v.39;No.197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 ]

党史·党建

  • 陈云对江苏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的指导

    张凤翱;

    "大跃进"严重破坏了江苏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江苏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过程中,陈云给予了许多指导,提出了许多克服困难、减轻危机的措施,为江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03期 v.39;No.197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路径探析

    曾长秋;邓验;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中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所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具体路径是: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2010年03期 v.39;No.197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0 ]
  •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探析

    邓世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发展党内民主被赋予了更高、更重要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清晰地描绘了出来,这就是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2010年03期 v.39;No.19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 ]
  • 共产党执政各国提高党员素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比较研究

    唐小芹;

    各国共产党提高党员素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相同点,表现为基本上都能关注到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廉洁从政意识及民主意识的培育;各国共产党提高党员素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不同点,表现在党员干部队伍政治信仰及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优劣不同,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上疏密有别,民主法治素质及依法行政上差异较大,以及执政党惩治腐败力度和民众对执政党及党员干部信任度存有差别。通过对各国共产党提高党员素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行比较,能使我们深刻认识加强党员素质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党员素质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2010年03期 v.39;No.197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 ]

社会·经济

  • 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易培强;

    以人为本的主旨是以民生为本。改善最广大人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是改善民生的主要基础。加大适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商品(含服务)的供给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切实遵循执政为民宗旨,履行好服务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2010年03期 v.39;No.197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 ]
  • 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银行对策分析

    熊卫平;

    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学生将对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损益。依据完善信用体系的前提假定,通过构建银行与还款者之间的博弈模型,提出了银行应对学生助学贷款逾期还贷的解决方案,以及助学贷款者与银行的最优选择策略。对助学贷款者与银行之间博弈关系的分析,可以为金融机构的助学贷款信贷业务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2010年03期 v.39;No.197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2 ]
  •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启示

    谭小芳;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应该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主要表现为取得银行信贷困难。我们通过分析央行和银监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指出在旧的思维方式约束下,找不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思路。只有大力发展产权清晰的中小金融机构,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10年03期 v.39;No.197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1 ]
  • 从工资制度变迁看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的民本思想

    彭宗平;

    我国分配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到今天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六十年,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折射出不同时期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则更加表现出新一代领导集体调动各方积极性,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扼制贫富分化,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新家园的民本思想。

    2010年03期 v.39;No.197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文学·语言

  • 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对接的风险及其防范

    张美珍;

    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对接是对"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改进,是解决农业产业化困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探索。但是,无论是从龙头企业与农业协会对接的博弈过程分析,还是分析其自身运行缺陷,二者之间实现顺利对接、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依然受到契约的不完全性、机会主义行为等多种风险因素的困扰,需寻求引入期权理论,实行组织体制创新等方法予以防范。

    2010年03期 v.39;No.197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 ]
  • 探寻湖湘文化的民俗之根——《天眼》对湖湘文化的艺术开掘

    赖力行;杨志君;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彭见明的新作《天眼》以相术为主线,不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前商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世态人心,还在此背景下艺术地发掘了民间习俗中的另类道德资源,使其成为近年乡土小说中的上乘之作。

    2010年03期 v.39;No.197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 消费时代的情感生存挑战——读阎真的《因为女人》

    禹建湘;

    阎真的长篇《因为女人》描绘了柳依依从一个纯真的女大学生衍化为的怨妇的人生轨迹,描绘了女性的情感生存在自由化欲望的时代语境中所遭遇的严峻挑战。小说展示了女人被性对象化现象,揭示了女性反抗的无效结局,预示了女性悲观的未来。小说以细腻而冷静的笔调塑造了女性严峻的当下生活图景,体现了阎真对女性的悲悯情怀。

    2010年03期 v.39;No.197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1 ]
  • 论巴黎公社波希米亚革命的诗性内涵

    卫华;

    巴黎公社革命是一个久远的话题,然而从波希米亚文化视角进入,它能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使人们对文人与政治关系做出新的层面省思,成为深远的美学纪念碑。即巴黎公社革命有着浓郁的波希米亚文人气质,这种放浪不羁的文人生活渗透和掺和在政治革命历史场景当中,演绎一出文人知识分子与政治盘根错节的舞台大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人政治激进化的内部文本。

    2010年03期 v.39;No.197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从句法角度看连词“虽然”的产生

    徐朝红;蒋冀骋;

    连词"虽然"是现代汉语里让步连词的"典型成员",它经由了"非词"到连词的演变过程,代表了连词来源的一大类别。句法结构的演变是促使连词"虽然"产生的重要原因。

    2010年03期 v.39;No.197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3 ]

历史

  • 唐朝科举取士中的举主连坐制度

    易清;胡高飞;

    唐朝科举取士中的举主连坐制度早在唐太宗时期已详细规定,此后唐朝历代帝王将其不断强化、细化。司法实践中少见该项制度的实施,表明其在实践中被搁置,基本成为具文。唐朝科举取士中的举主连坐制度立法技术较高,预防目的明显,但实践与制度背离。

    2010年03期 v.39;No.197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 ]
  • 王阳明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修复

    王中原;刘莉;

    王阳明的"内圣外王"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在对待修身养性上坚持抑私欲、去功利,强调人心"纯乎天理",他的"内圣"具有平民化和单一化倾向。但在治理国家时,却总是坚持以利为标准,重视建功立业和"济世安民"。这种"心"的去除功利与"行"的追求功业,反映了王阳明德高为范的人品以及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

    2010年03期 v.39;No.197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 ]

新闻·传播

  •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

    蔡骐;肖芃;

    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融合既是一场传媒产业的深度变革,也是一次引人注目的社会变迁,因此,有必要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并结合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全球化扩张的双重语境,来思考媒介融合将如何面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重壁垒。中国语境决定了中国媒介融合的渐进式进程。虽然制度的瓶颈仍然是其难以跨越的障碍,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媒介融合既提升了受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促进了产业层面的互动与整合,并且它还为我国文化形态、社会制度和结构层面的历史性变革奠定了基础。

    2010年03期 v.39;No.197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0 ]
  • 产业融合进程中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演变

    肖赞军;

    在产业融合进程中,传统传媒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结构逐步裂变为横向一体化结构。这一规律虽已在相当多的文献中得到阐释,但其转换过程却未能尽释,甚至被处理成一个"黑箱"。为了打开这一"黑箱",就应详尽阐释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换过程。

    2010年03期 v.39;No.197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8 ]
  •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传播学派的形成

    黄萌;

    英国传播学派是文化人类学中传播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史密斯为首的英国传播学派在反对古典进化论的同时,把传播学派的理论推向了极致,宣扬一元的文化起源说和"埃及中心说"。这一学派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其形成的阶级土壤,同时德奥传播学派也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0年03期 v.39;No.197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