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 跨境追赃民事确权国际法律规则的革新

    蒋新苗;

    2003年《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倡导运用民事法治思维方式与方法进行跨境追赃。然而,在国际司法实践中,跨境追赃民事确权的适用程序与法律机制阙如、体系化不足。各国国内民事立法缺乏有关跨境追赃民事确权的具体规定。应当从国际国内双统筹层面探究跨境追赃民事确权的理念与路径。在实体规则方面,制定跨境追赃民事确权专门国际公约或规范性文件,规范跨境追赃民事确权相关概念,解决实体法律冲突问题。在程序规则层面,明确民事确权诉讼资格与管辖权标准,精化民事确权证据认定体系,优化简易返还具体规则。在国际规约层面,应根据国际公约制定我国跨境追赃民事确权的实施准则。最终细化我国跨境追赃民事确权法律规范,提升我国涉外腐败治理能力与水平。

    2025年03期 v.54;No.28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构建更有效力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体系

    张赓;马芳;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营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构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体系,一是以交流互鉴为路径,提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价值引领力;二是以深化传播机制改革为动力,加快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元化国际传播格局;三是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目标,构建更有效力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

    2025年03期 v.54;No.287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求真与正义: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数字新闻认识论

    吴飞;梁轩;

    以社会认识论为视角,从确证真信念和认知正义两个核心问题切入,以证言、聚合程序、期望和认知非正义为概念工具,基于与大众媒体时代新闻的比较,提出一种兼具实证取向和人文关怀的数字新闻认识论。人际层面,基于融贯主义和还原论的证言正在瓦解,反还原论和派生权威正在重塑数字新闻证言的认识论基础。集体层面,与传统新闻相同,数字新闻仍以可靠主义为基础,但相关实践则由新闻生产转向事实核查。制度层面,数字时代观看方式的变化使确证真信念难以独立支撑新闻业的合法性,认知正义正在成为数字新闻业第二个合法性基础。新闻学研究应重思规范维度,实现经验与规范并重。

    2025年03期 v.54;No.287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坚守和求变:DeepSeek冲击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应对之策

    陈桂香;

    DeepSeek作为先进的AI工具,将赋能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智能化重构,也会给编辑工作带来一定风险。与传统的AI工具相比,DeepSeek对编辑的赋能效应和风险效应将更加明显,且影响的方式不同。面对新技术的冲击,编辑应坚守编辑主体意识、坚守内容为王,同时积极拥抱这种新技术,积极求变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变革,以便在发展迅猛的算法浪潮中守护学术传播的公共价值,实现“技术向善”和“知识向善”的终极目标。

    2025年03期 v.54;No.287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

  • 综合人工智能安全:人工智能与安全的共舞

    王秉;王渊洁;

    随着人类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基于人工智能与安全二者深度融合的视角提出综合人工智能安全概念,对全面审视和认识人工智能安全,进而维护和塑造人工智能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人工智能安全是系统安全维下的人工智能系统要素的安全、安全系统维下的安全人工智能系统的要素,以及安全影响维下的人工智能对安全的影响的综合。系统安全维下的人工智能系统要素的安全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安全、人工智能算力安全和人工智能算据安全;安全系统维下的安全人工智能系统的要素涉及安全含义要素、安全领域要素、安全状态要素、安全环节要素、安全因素要素、安全策略要素、安全体系要素、安全能力要素、安全时空要素和安全参与要素;安全影响维下的人工智能对安全的影响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双重影响。

    2025年03期 v.54;No.287 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提升路径:基于“结构—工具—能力”的分析框架

    李晚莲;姚天香;

    推进城市社区韧性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层次内在契合度。从“结构—工具—能力”框架阐述城市社区韧性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样态,分析城市社区韧性治理存在的现实困境,以结构为系统基础、工具为要素支撑、能力为能动力量形成了城市社区治理的韧性机制。为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要以“结构再造—工具赋能—能力重塑”为路径,构建科学灵活的社区韧性治理体系,挖掘多维适配的城市社区韧性治理内核动力,推动弹性协调的城市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

    2025年03期 v.54;No.287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数字治理

  • 算法治理的公共议程与行动框架

    陈潭;罗子淇;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协同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结合更为紧密。作为科技革命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成果,算法是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的关键工具,是虚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连接桥梁,是国家治理和政府管理的重要工具。算法技术“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加速推进人类社会迈入全场景人工智能的算法时代,进而持续为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在算法全方位赋能国家治理的场景下,算法治理权力、算法治理工具、算法治理模式、算法治理方法、算法治理风险及算法治理规制成为算法治理领域的核心议题。诚然,目前的算法治理成效并不显著,治理逻辑和框架亦充满分歧。围绕“社会—技术系统”框架积极探索算法治理方案,结合治理目标、治理原则、治理主体、治理政策、治理方法和治理保障六个要素开展算法治理,希冀能为算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寻找创新进路,从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5年03期 v.54;No.287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国际数字治理的风险挑战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宋建丽;李樑;

    全球数字转型带来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全球治理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应嵌入互联网治理因素。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国际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在面临全球数字发展不平衡下的数字鸿沟加剧、数据地缘政治博弈下国际数据安全风险增大、算法控制下国际数字伦理治理威胁等风险挑战的背景下,“解决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成为当前国际数字治理的重要任务。中国将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作为重要治理取向融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建设中,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普惠繁荣、更加和平安全、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增进世界人民福祉,推动人类携手走向数字文明。

    2025年03期 v.54;No.287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社会建构论视域下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研究路向

    黎昔柒;易显飞;

    爱丁堡学派、巴斯学派和巴黎学派是社会建构论代表学派。他们分别提出了“强纲领”“相对主义的经验纲领”“行动者网络理论”。从“强纲领”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宏观变量导引着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演进发展方向;从“相对主义的经验纲领”来看,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创新主体、客体和中介等微观变量构成了其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行动者网络理论”来看,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本体体现为一种“行动者”建构的“综合体”,可借助追踪“行动者”“转译”及描述其相互联结的方式来揭示此种技术。

    2025年03期 v.54;No.287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散文研究

  • 中国古代道教散文的艺术史进路

    蒋振华;朱敏洁;

    中国古代道教散文走过了从汉末至晚清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史进路,即按照朝代的时序来呈现其历史进程和内容特色,具体表现是:汉晋南朝由朴向雅发展,唐宋双面呈现玄谈技巧与古文风采,金元建构散文的流动性叙事模式、散韵联体模式、事理逻辑关系、顶真式结构等四重奏,明清则回归通俗化。这个艺术史进路一方面是道教发展的内在特质和历史规律之使然,另一方面是中国古代道教散文的艺术史建构始终置身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文学史之中。质言之,中国古代道教散文的艺术史进路诉说了中国道教、中国散文的诸多重要主题,体现了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体系的文化质色,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2025年03期 v.54;No.287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旧互文”:郁达夫散文创作的文体探索

    曾娟;

    郁达夫散文中的“互文”写法是其有意为之的文体探索行为。他将自创的旧体诗植入白话散文中,新旧文本形成主文本与互文本的关系,即“互文”。散文中的新旧文字辉映成趣、相互阐发,实现了不同文体的沟通,从而将情感宣泄变得收放自如,既有长情充沛的表达,也有委婉和含蓄的思索,这客观上促成了现代散文表现形式与艺术境界的新变。他领会并利用新旧文体之所长,将白话文的显明、通俗与旧体诗的含蓄、雅致融而为一。因此,郁达夫散文创作带有浓重的个性色彩,推进了近现代文体“试验”的深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史价值。

    2025年03期 v.54;No.287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伦理学

  • 道德叙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

    龙静云;王嘉仪;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道德叙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古已有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道德叙事都强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道德叙事具有三大要素: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内容。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道德叙事的完整体系,并呈现出极强的传递善恶知识、建构人生意义、积累道德经验和激发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功能。在新时代的公民道德建设中,道德叙事依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方法,这就需要通过发掘传统和现实中的美德叙事、对叙事对象进行分众化、创新叙事表现形式、建构道德学习共同体等路径,以提升道德叙事方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2025年03期 v.54;No.287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不为运气所动——论先秦儒家的道德责任

    吴先伍;

    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传统道德论者认为承担道德责任出自善良意志,是一种绝对命令,不受运气影响。道德运气论者则认为,传统道德论者以行为作为判断道德责任的根据,行为需要诸多外在条件,必然会受制于偶然性运气;为行为负责,其前提就是意志必须是自由的,然而意志本身也是偶然性运气影响的结果,因而,人们无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运气最终消解了道德责任。儒家则认为,道德责任的依据不是行为,而是内在的德性;德性的根基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要加以扩充存养,所有人都会具备高尚的德性,因此,人们是否承担道德责任、是否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这里不存在运气问题。儒家之所以会得出与道德运气论者不同的结论,是因为儒家严格区别道德责任与法律责任,将道德责任由外在转向内在,从而避免道德责任受到运气的影响。

    2025年03期 v.54;No.287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边沁《惩罚原理》评析及其当代启示

    刘仁文;

    边沁的《惩罚原理》以功用主义为思想主线,从刑罚的目的与功能、刑罚的裁量规则、选择刑罚时的考量因素等方面构建起刑罚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对酷刑、限制性刑罚、积极劳役刑、死刑、财产没收刑、错位的惩罚等具体刑罚制度进行了全面审查。此外,为了克服监禁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弊端、提升监狱管理的人道性,边沁还提出了著名的圆形监狱构想,对后世的监狱改革甚至权力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边沁将“苍蝇般洞幽入微的眼睛”与“雄鹰般观其大略的眼睛”非凡地结合起来,依靠逻辑和理性,从刑法上设计出一套基于功用原理的行为典章,并用依靠同样原理来调节的系列制裁措施作为后盾,其思想不仅促进了刑罚的轻缓化和人道化,推动了世界性的刑法法典化,而且至今对我们反思刑法学研究方法和探求刑事正义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5年03期 v.54;No.287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

  • 吴澄诗文序跋的文学史意义

    吴光正;

    元灭南宋后铨改举废,以诸葛亮为偶像的吴澄被迫做了师儒,又因为师儒的身份不断被元廷征召而官至极品,虽然官至极品却因为元代特殊的政治制度而无所作为。这种身份和经历对其诗文序跋的书写目的、统绪意识、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诗文序跋采用荐扬体式、纪念体式进行书写,这表明诗文不仅是士人实现仕进梦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士人社会形成的重要表征。在诗文序跋中,吴澄仿照自己的道统理论建构了文统和诗统,并对兼具文学、政治成就的陈与义、王安石特别推崇,这表明吴澄不仅是以经学的眼光而且是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待文统和诗统;在诗文序跋中,吴澄提出了以“有我”“有本”“自然”“理气”为核心的诗文理论,并强调“诗文”追求“文字”之外的功用、士人追求“诗文”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不仅揭示了吴澄诗文理论的理学思维,而且揭示了吴澄对文学事功、士人事功的强烈追求。吴澄的诗文序跋反映了元代特殊政治制度下士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对诗文理论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2025年03期 v.54;No.287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民族的工艺:闻一多早期诗歌器物书写的形式与文化政治

    王玮旭;

    与崇尚“自然”的初期新诗不同,闻一多的诗歌尤为重视对器物和工艺之美的书写,这同他强调结构、技艺的诗学理念相辅相成,也与他后来的“三美”思想互为内外。他的器物书写为中国新诗引入了“艺术自律”的诗学理念;通过同英国诗人丁尼生《艺术之宫》一诗的对话,他在《剑匣》一诗中提出艺术性与社会性的争辩这一主题;结合“大江的国家主义”与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可以认识到闻一多诗歌对民族工艺的诸多呈现不只是一种美学追求,还带有鲜明的文化政治色彩,是一种建构民族国家文化实力的努力。

    2025年03期 v.54;No.287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青年论坛

  • 基于农户视角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湖南省8县市的农户调查

    周志武;

    基于面向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农户视角下就地就近城镇化模式偏好及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最大限度克服样本选择偏误的基础上,得到若干结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和跨省工作经历、所处农村交通条件、家庭总人口、家庭自有房屋面积及年收入等因素对农户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偏好产生正向影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大激励了农户通过就地就近城镇化实现工作生活环境改善和身份转换的热情。有序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需因地制宜把握农户的偏好和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县域市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2025年03期 v.54;No.287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