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 历代大型字书: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熊加全;

    历代大型字书是指从汉代到清代两千多年间出现的部头庞大、收字宏富的字书。历代大型字书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辞书学等中国语言文字学的重要资料,是释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也是打开中华古代文明的钥匙。通过对历代大型字书传承与发展进行系统的考释与研究,不但可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也可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04期 v.54;No.288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文明乡风建设三论

    刘湘溶;

    文明乡风建设之“乡”有乡村、乡业和乡民三重含义。“三乡”不等于“三农”,“三乡”问题虽然比“三农”问题涉及面更宽泛,但“三乡”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三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振兴不可能成功。文明乡风建设之“乡风”可定义为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状态的文化表达,而归根结底是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精神状态的文化表达,这一表达既可以借对风光、风貌、风情、风气和风尚的感知而得以描述,也可用品质、品位和品格等尺度进行评价。文明乡风建设之“文明”是一个时代性概念,要以我们今天所处新时代的核心要义或所承担的使命为依据作出价值定位,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特征和需要出发作出内涵解析。生态文明是文明乡风建设的应有之维,必须把握之,要坚持思想先导,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乡风转化;坚持实践创新,注重生态文明成果的乡风凝练和升华。

    2025年04期 v.54;No.28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的理论创新、实践进路与世界意义

    栾欣超;

    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不仅是党的一条重要战线,而且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貌。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之所以呈现强大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其理论创新和实践进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理论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超越西方政党狭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政党外交功能论。另一方面,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的实践进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贯穿于交往议题精心设计、交往职能多维拓展、交往机制系统搭建等核心环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交往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既塑造了党的良好国际形象,也增强了党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还增进了党参与全球治理的绩效。

    2025年04期 v.54;No.288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 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系谱、理论视域与中国自主话语体系建构

    刘丹凌;江雨萱;

    在近一个世纪的演进中,缘起于战时宣传探析的国家形象研究逐渐从政治视域延展至经济和文化视域,并以传播视域为落脚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问题意识、理论支架、发展脉络和现实关切,且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交织、关联、互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滋养了我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想象力,勾连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国家形象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本土和时代为观照的基本面向及理论版图,回应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明互鉴等现实问题,超越了西方的“去意识形态化”陷阱和“普遍性价值”话语桎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025年04期 v.54;No.288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传输模式、机制与效果研究

    向志强;李沅津;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运用叙事传输模式,是当前对外传播实践题中应有之义。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传输机制主要包括文化符号引发的卷入行为、文化意境导入的心流状态、文化场域产生的临场感以及文化意蕴形成的价值认同。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传输机制,能加强国际受众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增强国际受众的认同,提升国家形象塑造效果。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传输模式,关键在于从优秀传统文化萃取叙事人物、框架、情节以及价值资源,特别是萃取叙事人物与情节资源,并将其优秀叙事资源广泛运用到国家形象故事加工中,从而创制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国家形象故事产品。

    2025年04期 v.54;No.288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AI与创意写作研究

  • AI时代的创意写作

    葛红兵;陈颖;

    当下的AI革命给创意写作带来了深远影响。AI创意写作正从模板辅助、模式驱动叙事向以Grok 3、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涌现性生成叙事演进。技术变迁的背后是哲学愿景的分野,写作是从神本框架下的神圣中介到人本主义下的自主表达,再到AI时代人类主体与技术主体共生共创。AI创意写作展现的长篇叙事能力及其生命筹划潜力,正从根本上挑战传统作者的主体身份、创造力及人本主义伦理框架。AI是主体伙伴,而非单纯工具。AI创意写作在拒绝人本主义对AI抵制的同时,强调对平民创意的赋能,这颠覆了创意写作的精英主义,为AI民主化叙事生产提供共生主体性蓝图。

    2025年04期 v.54;No.288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重塑边界:AI赋能创意写作的角色、范式及争议

    罗长青;

    在大语言模型时代,AI已与创意写作深度融合,正从辅助创作工具向协同创作主体演进。其一是多元的创新赋能角色。AI作为知识库能提供全面的资料体系,作为灵感启发者能理解创作需求并提供协作,作为编辑助手能高效优化文本,作为创作导师能提升创意表达能力。其二是丰富的技术协同实践范式。指令响应、智能辅助、伙伴协同、数据驱动及程序化生成等不同交互模式并存,形成了从用户指令到机器生成的多层次协作体系。其三是多层次的文本共创争议。人机合作挑战了作者身份、原创性及著作权认定,且不同领域对人机合作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现有框架难以应对新型权责利关系,当前亟须健全相关制度体系以便回应实践挑战。展望未来,只有构建尊重创新、明确责任、平衡权益的伦理和法律框架,才能打造健康的人机协同创作生态。

    2025年04期 v.54;No.288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哲学

  • 王阳明论恶及其矫治

    吕本修;

    关于恶之现象,王阳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现实世界,显性之恶是违反纲常礼制并且危害他人与社会的行为,直接标准即纲常礼制等道德规范;在人的心灵世界,隐性之恶即是逆良知而行,终极标准即心体良知;在本体世界,无善无恶,善恶只是欢美之辞,不具道德意义。同时,王阳明从社会影响与个体自律、外因与内因、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恶之来源及其去恶路径。

    2025年04期 v.54;No.288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黑格尔劳动思想:劳动的抽象化与现实化

    张东辉;李春晓;

    黑格尔以劳动为切入点,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现实考察。他从劳动分工、工具和机器、商品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劳动的抽象化与现实化的辩证统一关系:(1)劳动分工的发展是劳动的抽象化和现实化的过程,并且劳动的抽象化本身就是劳动的现实化。它们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转变,对社会关系的重构和人类历史进程起到关键作用。(2)在工具和机器方面,劳动的抽象化意味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现实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还以间接的方式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3)在商品价值方面,劳动抽象成为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实现,表明劳动成果获得了市场的普遍承认,私人劳动转化成了社会劳动。此外,劳动的抽象化通过商品交换确立起社会成员之间形式上的权利平等,为现代社会的权利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些见解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4期 v.54;No.288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加速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基于《资本论》的考察

    谭勇;

    现代社会具有典型的加速特征,加速已呈现为一种新的控制力量,因而有必要对加速问题展开研究。《资本论》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多重加速现象的剖析和批判,为我们把握当代社会的加速现象提供了理论锁钥。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三重加速:一是资本加速,即资本的量上的加速增长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加速缩短;二是社会加速,表现为技术的加速、社会变化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三是主体的双重加速,即主体的被动加速和主体的主动加速。在面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追求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逻辑主导下各类“加速”现象。根据马克思的逻辑线索,资本逻辑导致了资本的双重加速,资本的双重加速导致了社会加速,而社会加速又导致了主体的双重加速,因而扬弃资本逻辑是解决加速问题的根本出路。深入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加速的认识和批判,有助于人们把握当前时代的加速现象,也有助于学界丰富有关《资本论》的研究。

    2025年04期 v.54;No.288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济学

  • 创新联合体的公共费用分摊及其动态博弈

    生延超;李倩;

    科学合理的公共费用分摊是创新联合体创新模式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简单的平均主义倾向和技术能力倾向分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遵循经典A-J模型的创新联合体创新模式设计,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平均主义和技术能力两种倾向下企业与创新联合体管委会的动态博弈。研究发现:创新联合体的公共费用分摊不能简单地按照平均主义倾向或是按照技术能力倾向来进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新联合体企业愿意缴纳给管委会的公共费用比例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正比,与创新联合体组织的规模和管委会赋予企业的费用缴纳权重呈反比,但公共费用缴纳比例不能超过创新投入的一半;创新联合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正比,与企业缴纳创新联合体管委会的公共费用比例和项目制管委会的规模成反比;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越愿意与其他技术能力差距较小的企业一起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技术创新。

    2025年04期 v.54;No.288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升级效应

    谭朵朵;戴涛;陈黎明;

    基于2010—2020年全国213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现代服务业升级水平进行测度,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现代服务业升级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促进本地现代服务业升级,并辐射带动邻近城市的服务业发展;在影响机制上,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服务业内部效率,改善市场外部环境,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升级效应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现象,且大规模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表现出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引入地方政府监管对现代服务业升级效应的影响,验证了地方政府传统监管方式的抑制效应和新型数字监管与现代服务业升级的联动效应。

    2025年04期 v.54;No.288 9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法学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知识蒸馏的正当性检视与规则优化——以OpenAI指控DeepSeek为切入点

    刘力;

    2025年初,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因推出“低成本、高性能”大模型引发全球关注,但随后被OpenAI指控涉嫌“不当蒸馏”。然而,知识蒸馏本质上是一种“分析—模仿”的知识迁移方式,不直接复制教师模型的代码或训练数据,因此,其所分析模仿的具体知识形态也难以构成版权、专利或商业秘密保护的对象。在技术价值上,知识蒸馏是实现“人人共享科技进步”的路径之一,契合联合国提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公平非歧视”原则,具有反制数字霸权、推动技术平权的积极意义。在技术效果上,知识蒸馏更有助于降低市场门槛,促进自由竞争,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针对部分国家滥用合同条款限制技术发展、谋求科技霸权的做法,我国应积极构建开源的知识蒸馏治理规则,明确机器知识与人类知识的区分,强化竞争自由导向,支持中小企业应用技术,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标准体系建设,以维护全球科技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54;No.288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3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文学

  •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思想发展的总体逻辑与两维向度

    季水河;孔梓睿;

    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思想发展,在一个总体逻辑框架下向着两个维度展开。总体性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思想提出、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历史与审美是其发展的两个维度:从历史维度看,在俄国与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思想彰显了浓厚的时代色彩,随历史发展而成长,在社会变革中丰富;从审美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在实践中审美理想的不断升华,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思想的新飞跃,而对“中国精神”的强调,则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新人”形象思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

    2025年04期 v.54;No.288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传播学

  • 技术驯化视角下女性自拍修图现象研究

    盛兰;

    在数字化社交日益盛行的当下,“拍照一分钟,修图两小时”成为女性自拍修图行为的生动写照。基于扎根理论对20名女性进行深度访谈,探讨新媒体时代女性自拍修图现象背后的技术驯化过程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中介性与修图技术的平民化为女性修图提供了结构性推力,而借助图像修辞实现自我认同、获得社交情感、获取社会资源,是女性修图的主要内因。在技术驯化过程中,女性形成了“购置—调适—应用—展演”的完整链条。这一过程引发了多维社会效应:修图技术反向塑造用户行为,过度的技术依赖与过高的审美标准带来自我认同的困境;社交媒体场域中的“真实”被技术所解构,情绪化传播盛行;传统审美标准也在“精致美化”与“扮丑狂欢”的张力中产生裂变。研究揭示了图像社交时代技术与人的复杂互构关系。

    2025年04期 v.54;No.288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弹幕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基于B站UGC短视频的互动仪式研究

    张兰;伍嘉欣;陈可新;

    中国春节申遗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视频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B站的弹幕功能为非遗传播与传承提供了独特价值。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选取B站5个具有代表性的UGC非遗短视频账号及其弹幕进行分析,探讨弹幕互动在非遗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弹幕通过构建虚拟共在、划定仪式边界、引导集体关注和推进情感共享,形成了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群体符号和道德感等互动仪式结果,从而在传播广度、传播深度和传承生命力方面对非遗传播与传承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弹幕互动的独特价值,提出未来非遗短视频的优化路径,包括叙事升级、价值深掘和生态闭环构建,以期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播与传承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54;No.288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